我刚到北京时,听过一个相声,说北京人的口头语是“吃了吗”。后来我发现,其实北京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“回头再说”。
我从香港来北京时,邻座的中国人用地道的英语问我:“你是去北京吗?”我们就这样愉快地聊了一路。临下飞机,他还给了我一张名片,①邀请我有空儿到他家去玩儿。到北京后的第二个周末,我给这位先生打电话。他在电话里热情地说:“有时间来家里玩儿吧。” ②我马上高兴起来,说:“太好了,我什么时候去?”他停了一会儿说:③“这一段工作太忙,回头再说吧。”可是,几乎每次打电话他都在邀请我去他家的同时,带上一句“回头再说”。
我开始想,不是说有空儿就让我去吗?怎么会这样不实在?在三次“回头再说”之后,我终于去了他家。他和太太都十分热情,准备了满满一桌的酒菜让我吃了个够。④临了他还送我好多书。我粗粗一看,总价钱要五百多块呢,就说:“你给我这么贵的书,我一定要付钱。”他平淡地说:⑤“这些书都是你用得着的,至于钱,回头再说吧。”之后我多次提起给他钱的事,他都说:“回头再说吧。”
1.下面对句①的句型描述正确的是: |
|
A. 主谓句 | B.兼语句 | C.连动句 | D.存在句 |
|
2.下列哪项中的“起来”与句②中的“起来”意义和用法相近? |
|
A.五星红旗升起来了。 | C.天气渐渐暖和起来。 |
|
B.他看起来有60多岁。 | D.上课了,把门关起来吧。 |
|
3.句③“回头再说”属于下列哪种常用的委婉表达修辞策略? |
|
A. 谦言 | B.托辞 | C.曲言 | D.借说 |
|
4.下列哪项中的“了”与句④中的“了”意义相同? |
|
A. 没完没了 | B.了如指掌 | C.一目了然 | D.了无踪迹 |
|
5.下列哪项与句⑤中“是”的意义和用法相同? |
|
A.他是从美国来的。 | C.他爸爸是做生意的。 |
|
B.麦克是不会来的。 | D.他是昨天抵达中国的。 |
|
6.下列哪项包含必须轻声的音节? |
|
A. 相声 | B.口头 | C.名片 | D.至于 |
|
第三部分 综合素质
通用版笔试第三部分主要采用情境判断测验的形式,有两种题型。
第101-135题,每组题目由情境及随后的若干条与情境相关的陈述构成,每条陈述都是对情境的一种反应,包括行为、判断、观点或感受等。请先阅读情境,然后根据你对情境的理解,判断你对每条陈述的认同程度,并在答题卡上填涂相应的字母,每个字母代表不同的认同程度。说明如下:
A | B | C | D | E |
非常不认同 | 比较不认同 | 不确定 | 比较认同 | 非常认同 |
例题:
王宏是澳大利亚某孔子学院的老师。他班上的学生大多是当地的成年人,来自不同的社区,其中有一位学生叫Susan,今年48岁,已经有了一个孙子。Susan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,两天前她刚刚打破了当地的女子马拉松成年组纪录。王宏非常敬佩Susan,课上他对学生们说:“作为一位48岁的‘年轻奶奶’,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,简直是个奇迹!”没想到,Susan在下课后立即向校方投诉了王宏,说他不尊重学生的隐私。
面对这种情况,如果你是王宏,请你给出对下列陈述的认同程度:
1. 隐私需要尊重,但自己只是想表达对Susan的敬佩,Susan的反应有些过分了。
2. 应该向Susan表达歉意,说明自己的想法,争取Susan的谅解。
3. 经过此事后,应该调整自己的认识,充分尊重他人的隐私。
4.Susan只是一时情绪激动,校方出面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就好,自己再去道歉反而小题大做了。
作答示例:若你对第1题的陈述“比较不认同”,则选择B;若对第2题的陈述“比较认同”,则选择D;若对第3题的陈述“非常认同”,则选择E;若对第4题陈述的认同程度介于“比较不认同”和“比较认同”之间,则选择C。各题之间互不影响。
第136-150题,每题由一个情境和四个与情境相关的陈述构成,每个陈述都是对这个情境的一种反应,包括行为、判断、观点或感受等。请先阅读情境,然后根据你对情境的理解,从ABCD四个陈述中选出你认为在此情境下最合适的反应和最不合适的反应,并在答题卡上按照先后顺序填涂答案。
例题:
李敏在日本一所学校教汉语。刚到日本时,她选择与一位日本同事合租公寓。日本对垃圾分类有严格的要求,虽然李敏很注意垃圾的分类,但由于之前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,所以还是经常弄错,甚至导致邻居投诉,室友也多次因此事指责她,言语之间甚至认为李敏没有素质。
面对这种情况,你认为最合适的选择是( ),最不合适的选择是( )。
A 被室友和邻居误解太没面子了,须尽快从中国同事那里学习垃圾分类的技巧。
B 主动向室友和邻居道歉,说明原委,并向室友寻求帮助,向她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。
C 鉴于和室友以及邻居目前的关系不太好,还是尽快找中国同事合住,以便度过适应期。
D 无需多解释,自己努力学习如何处理垃圾,在不与室友和邻居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解决问题。
作答示例:最合适B 最不合适C